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激活“第一生产力” 为高水平发展添动能

日期:2024-01-04 03:09:25 来源:行业资讯

  (接一版)“从201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创业创新。”马勇和记者说,我市以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同向发力,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

  ——甘肃瓮福公司采用“反应自热浓缩”“尾气封闭循环”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磷酸一铵装置;采用自主创新的“三次浮选”专利技术,将尾矿含磷指标降到了5%以下,每年多创效益1000多万元;采用清华紫光高分子塑料膜阻隔防渗排渗管回收技术,解决了磷石膏渣场废水泄漏难题。

  ——2021年金川集团公司获批组建“甘肃省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研究开发创新联合体”,已联合8家企业、8个高等院校、7个科研院所,围绕镍钴产业链采矿、选矿、冶炼、材料、深加工、数智化6个领域,13个科技攻关方向支撑镍钴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能力,深入推动市企科学技术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和布局建设研发平台。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拥有19件专利,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饲料安全管理规范企业称号。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金铁集团公司技术团队成功打造出打着金铁烙印的锅具。一年多时间,锅具等铸铁产品销售收入就达到3000多万元。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建立科技专家库、科研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科学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我市制定的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奖励标准是省内最高的,并且做到了政策及时落地。”马勇介绍,“近两年我市兑现省科技奖补政策资金800万元,兑现市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623.84万元。”

  我市还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提供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使技术交易更加规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金川集团公司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合作组建“羰基金属材料实验室”,农垦天牧乳业同北京八零同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美国转基因公司组建“奶牛体外胚胎生产重点实验室”,金川集团化工公司同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产了“化工环保联合实验室”。

  此外,我市还将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单打冠军”;以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省级高新区)为载体,大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

  如何为青年人才铺好路、架好桥,尤其让科技人才在时代机遇中蓄力是我市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的事。

  我市着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技术合作、高薪聘请等柔性引才方式,聘请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和科技专家(顾问),参与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和咨询等工作。

  积极完善政策机制,在优化“人才特区”建设环境上下功夫。围绕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出台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财税金融扶持等9个配套办法,从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住房保障等13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现有人才待遇,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

  着力发掘培养本土高层次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和专业技能人才,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

  为解决农村科技人员匮乏问题,我市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328名深入农村和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创新服务。

  5年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高层次人才考核办法》等政策相继落地。培育“大国工匠 ”1名,省级领军人才15名,省优专家17名,聘请材料冶金专家干勇、电子材料专家屠海令2名院士及6名业内专家为金昌市科技专家。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实训和培养示范基地各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6个。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拔尖人才、首席技师岗位津贴提至1000元,为在金工作博士每月发放岗位津贴1200元。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收益分成、股权奖励等进行激励,弥补了科技人才发展的“短板”。

  2020年年底,对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喜事连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其联合建立的甘肃元生中新奶绵羊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双方开展“乳肉”兼用奶绵羊新品种培育,积极探索羊产业由传统的“肉用”品种转型为“奶肉”兼用新品种,已成为我省及周边省区肉羊扶贫产业的首选品种。

  这也标志着我市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随后,更让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张金生欣喜的是,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市科技局制定了《金昌市科技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通过揭榜挂帅这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科研机构,科技与平台,建立一套可复制的奶绵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围产期的疾病防控体系,以此解决奶绵羊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带动全市奶绵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张金生欣喜地说。

  我市探索实施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形式,重点围绕“2+4”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揭榜挂帅”项目2项;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兰州理工大开展了“车用低温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同兰州大学开展了“2000吨/年氯化氢有机溶液项目”“乙炔废硫酸净化处理小试实验研究”“高次氯酸钠含量废水洁净化处理实验项目”同西北农林大学开展了“奶绵羊围产期疾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等项目合作……

  围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市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43家。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5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行业奖项38项。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15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9家。2021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403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8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